man.go.steen ( 山竹果 )
1.一種原產於東南亞長有厚葉和碩大美味果實的常綠樹木。拉丁名字:藤黃屬倒捻子。
2.山竹果樹結成的果實,擁有赤褐色硬殼果皮、果肉甜美多汁。也被稱為「果中之后」。
數百年來,山竹果廣受東南亞文化和社會的高度讚譽。山竹果因其獨特的風味享譽盛名,而且食用整顆山竹果亦有助促進健康。 事實上,山竹果—尤其是含豐富雜氧蔥酮的果皮—早已家喻戶曉。
傳說維多利亞女皇曾下詔,凡是能夠進貢新鮮山竹果的臣民,都將獲得爵位,可惜的是,從未有人完成這項任務。傳說中,想在長達數週的旅途中保持水果的新鮮幾乎是不可能的,所以種植地區以外的人都無法享受山竹果的美味。但由於女皇的讚賞,它被授予了「果中之后」的美名,至今仍然為全球喜愛山竹果的人士廣泛傳誦。
二、山竹果樹
山竹果的名稱(mangosteen)雖然與著名的芒果(mango)相似,但絕不能與芒果樹或芒果混為一談。 事實上山竹果樹與著名草本聖約翰草屬於同一科。
山竹果樹能生長到 20 至 80 呎高, 除了流出黃色乳膠的部位外,山竹果樹的樹皮呈深褐色(接近黑色)
,長有短小、茂密的常綠厚葉,而且果實必須用手採摘。花朵直徑304.8釐米,每簇3-9朵,長在枝頭。果樹長到304.8釐米高需要兩年或更長的時間。人們普遍認為這種果樹原產於巽他和摩鹿加群島(屬於東印度群島)上。種植後必須經過7-9年才能進行第一次收成,但大多是經過 10-20年。完全成熟的山竹果樹平均可結出500個果實,但有些山竹果樹可結出多達5,000顆的山竹果。有些果樹產果可達100年之久。
山竹果樹屬於「超熱帶氣候」植物,無法在4.4℃以下或37.8℃以上的氣溫下生存。在北緯20°的地方栽種山竹果樹均無法成功。
^top
三、山竹果
山竹果的果皮呈深紫色,肉白多汁(四至八瓣),且有一到五粒果籽。
山竹果的果皮味苦,但是它含有雜氧蔥酮和其他化學物質,擁有很高的營養價值。果肉鮮美獨特,任何水果都無法與之匹敵。 「山竹果的曼妙之處就算不是全世界水果中最獨特的,也絕對是熱帶地區水果中最獨一無二的。山竹果不僅賞心悅目,而且香甜可口。」—大衛‧費爾蔡德博士,植物探險家、植物學家兼作家。
- 頂點(在水果「底部」)柱頭瓣輪最多的山竹果是餐桌水果的最佳選擇。這種山竹果的果瓣最多,籽最少。
- 每份山竹果所含纖維多達 5 克。
- 全果的直徑約 25.4-76.2 釐米,與橘子大體相當。
- 果皮(或外殼)厚 6.35-9.53 釐米,所含紫色素被用作染料。
- 成熟的果籽離開水果 5 天後便不能存活。
- 有人煮、烤並食用山竹果籽,相信果籽同樣具有獨特功效。
^top
四、雜氧蔥酮
在山竹果果皮中發現的各種非常有效的植物營養素當中,雜氧蔥酮的功效尤為突出。 科學研究指出,雜氧蔥酮可增強人體正常運作。
研究證實山竹果中含有數十種具有顯著生物活化功效的雜氧蔥酮。
雜氧蔥酮是:
-
具有獨特生物活性化合物。
-
一組有限的植物營養素,與黃酮醇具有生物合成關係。
-
多酚–一組具有多個酚基的植物化學物質。多酚決定部分植物的顏色,並被視為具有潛在的保健功效。
-
黃酮醇–-目前,已從不同的植物中發現了5,000多種天然黃酮醇。植物衍生食品的功效通常要歸功於黃酮醇(而非已知的營養素),因為它們具有廣泛的生物功效。
-
化學的角度來說,它們是共軛環系統中的平面六角碳分子,由中樞分子和它附帶的各種化學組所組成。中樞分子由兩個苯環通過羰基和氧橋連接而成。每個環在一個融合結構中相互連接,防止在碳-碳鏈之間自由旋轉。這種獨有的中樞結構連同所附帶化學組的類型和位置,決定了雜氧蔥酮的特殊功能(特性)